富士XF16 1.4和富士XF16 2.8的隨筆
入了富士門必然繞不開定焦,因為沒有人像需求(事實是沒有妹子拍 )所以陸續入了幾隻定焦都出了,包括玄學神鏡35 1.4 ,50 F2,90 F2。16 2.8出來後又本著輕量化原則出了16 1.4 這樣定焦只剩下16 2.8和35 2組合。因為經常旅遊亂竄,所以用的最多的是廣角定焦。早期使用16 1.4偏多,甚至某些時候就是作為掛機頭使用,因為懶得換鏡頭,在柬埔寨就是16 1.4直接走到底。自從19年底16 2.8釋出後,果斷換了更輕便的16 2.8,損失了一些畫質的同時,換來了更輕便的體驗,此外,說實話,雖然看了很多評測比較心涼,但是實際使用後,覺得16 2.8除了少了些許玄學範疇的氛圍感,並不失為一顆好鏡頭,而且它的定價在富士系統裡也是相當便宜了。對比下掛機圖如下:
16 1.4明顯逼格高很多,當然更多歸功於方形遮光罩。但是不得不說這支鏡頭太重了。對於微單來說,還是有些過於沉了,手持拍攝時明顯感到壓手感,因為本篇主要介紹這兩隻鏡頭的實際使用感受。所以不上那些內部結構圖和MTF曲線,解析度什麼的,事實上那些大資料的東西,肉眼未必能直觀分辨出來,更適合引數流各種意淫,並且官方說明上也寫的很全面了,在此就不在過多贅述。16 2.8則輕巧多了,對比16 1.4 375克的裸重,2.8版本僅有155克,這無疑是相當的瘦身了。實際使用也是爽到飛起,在對焦方面,兩者不相伯仲。最近對焦距離分別為15和17釐米,實際使用感覺基本沒有太大差距。兩者都有富士WR三防系統,除了光圈的差距,2.8沒有夜拍的強大能力外,從各個方面來說,我都覺得它是風光旅遊攝影必入的一隻鏡頭。當然不怕壓手的話,還有一個選擇是XF16-55 2.8變焦鏡頭,這是一隻素質相當高的變焦鏡頭,富士鏡皇不是浪得虛名。全程2.8光圈可用,一隻相當於16 2.8,23 2.8 35 2.8 55 2.8四隻定焦,唯一缺點就是傻大黑粗而且死重和不帶防抖。這也是我兩入兩出的原因。很多人都有35 2這隻輕巧的定焦,所以對比下就可以得到16 2.8完全是一個級別的東西。唯一遺憾是富士噁心的沒有做成16 2。
話說35 2確實是一隻好頭,掛機也不錯。順帶發張和35 1.4的對比,分別掛的是XT20和XT2。
說實話我至今無法理解這支玄學神鏡,因為我只留了幾天便毫不猶豫的出了二手,全新鏡頭2500出了。結果這兩年居然這貨二手被炒作成3000,真是匪夷所思啊。實際上35 2加了方形遮光罩,一樣的逼格滿滿,還多了WR和快速對焦。除了半檔光圈和所謂的玄學加成。我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留下這支老舊的對焦拉風箱的35 1.4。言歸正傳,還是說回16。這兩隻16由於最近對焦距離不錯,其實都可以拍拍小品和靜物。比如如下的茶具,隨便拍的,圖片被壓縮了,僅供視角參考。
當然這只是附帶屬性,所以並不是它們的主業。我更多的還是用於拍攝旅行風光攝影。在澳大利亞用16 1.4和55-200兩鏡組合,使用起來非常順手。鏡頭的銳度和素質都無可挑剔,除了重了點,真的挺不錯,但是要切記這支鏡頭有手動對焦環,且非常容易誤碰,有時候一不小心就變成了手動對焦。盲拍的時候就會得到一堆廢片。這個對焦環給了更專業和逼格的選擇,但是富士你就不能做的緊實點嗎?以下圖片均為手持拍攝直出,富士的膠片鮮豔模式,夜景也均為手持,得益於大光圈加持,這確實是夜拍神器。
事實上一般廣角鏡頭也不需要這麼大的光圈,實際使用中,這顆鏡頭也一般使用4到8光圈,所以這也是我在出了16 2.8以後果斷換了的原因,夜拍畢竟佔比太少。這顆夜拍神器對於我的使用頻率來說,意義較小。當然如果有妹子拍就全然不同了,畢竟這支可是號稱私房之眼的。然而於我則是沒有任何卵用。在輕便和素質下,必須要做出一個妥協。畢竟我又不是大法師和屬毛黨,僅僅是作為一個旅行的記錄罷了。適合的才是最好的。但是不得不說這是我最愛的鏡頭之一。也是我入手的第二枚富士鏡頭。對於2這個數字我總是有著莫名的宿命感。在拿到這顆鏡頭的第一時間,我選擇了柬浦寨,因為對吳哥窟的神祕總是異常向往。這個國度除了奇葩,腐敗和混亂以外,文化傳承的遺存還是相當震撼和值得一看的。畢竟幾千年的遺蹟不是哪裡都有的。而大小吳哥更是最為璀璨的歷史文化遺產。當初初到手,沒有發現那個手動對焦環問題,所以一言難盡。發組圖吧,只從銳度和解析力看,鏡頭本身無可挑剔。
說回16 2.8,拋開顏值和玄學色彩氛圍加成,我覺得無論從輕便角度還是直出色彩角度,以及銳度,它依然保持著富士一貫優異的質量。富士龍無狗頭決然不是白說的,當然某種程度上也是復古文青的信仰加成。在銀子不許可直接一步到位上徠卡的情況下,富士恐怕就是最好的選擇了。在廣角方面,富士的選擇並不少,14 2.8, 16 1.4, 16 2.8, 18 2。定焦就已經有了四隻。但均衡效能價格和輕量化趨勢來說,個人以為16 2.8確實是比較好的選擇之一。它有著155克重量的輕便身材,純金屬的優良做工,光圈環也沒有缺失,WR和最新的對焦馬達。2000多的價格,基於富士鏡頭一直坑爹的定價體系來說。已經算相對厚道了。當然如果最大光圈是2那就更好了。只是這已然是不可能的夢幻泡影了。因為年底的緣故,也沒來得及出去多拍,本來計劃的日本或者菲律賓長灘出行計劃也因為疫情而擱淺。只能在家門口的玄武湖拍了一些圖片,權當試鏡。給同樣對這支鏡頭有興趣的朋友做一個購買參考。畢竟這顆頭實物評測太少,附帶需要說的是,視訊使用者可能這顆頭用起來挺爽,我看到不少用此拍視訊的使用者在穩定器上用定焦2系列是可以換鏡頭不用再調平的。且因為它的輕便屬性,拍Vlog似乎也是不多的選擇。
因為是實測試鏡,所以並沒有考慮太多構圖和想法,僅僅是各個視角下測試下16 2.8的素質,事實上我覺得如果打分的話,我會給這支鏡頭8.5分,畸變上它控制的不如16 1.4,素質上似乎也差那麼一點點,但是還是回到價效比和均衡上,那麼這支鏡頭我覺得物有所值,考慮它的靈巧與輕便,我覺得可能它是更願意帶出去拍攝的鏡頭,也真正體現了微單和傻大粗黑的單反的反差。要知道,堆砌材料的高一檔次鏡頭,重量什麼確實翻了幾倍。也失去了微單的意義,比如即將推出的33 1.0或者50 1.0。我甚至不知道富士開發它的意義何在,難道僅僅是單純的為了炫技和證明自己的開發能力。實在不得而知。最後上一組夜景的對比,疫情期間,哪也去不了,在南京河西的標誌建築南京眼拍了一組,在有環境光的情況下,手持拍攝,完全是沒有問題的。
發表第一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