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NY 索尼WI-1000XM2 頸掛式藍牙降噪耳機測評 可能是你心中的那款完美“降噪狗圈”
這個時代索尼耳機的名聲,與以往每個年代都是不同的。過往的索尼耳機,或濃郁或清雅或妖媚或素淨,但總有獨步天下的振膜技術與聲音表現支撐,博得一片好名聲。但在1000X系列之後,索尼耳機給人的第一印像變成了“主動降噪黑科技”。過於強勢的主動降噪表現改過了優良工業設計、不錯的聲音表現帶來的“品質感”,成為了索尼耳機產品線難以甩離的標籤。 今天,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索尼WH-1000XM3耳機。
而對此,索尼用產品給出的答案是:既然這樣,那我們就把這東西做到盡善盡美。於是歷經三代的WH-1000XM3已然成為無線降噪頭戴的標杆型號,最新的“降噪豆”WF-1000XM3也是AirPods Pro的唯一競品,而“遲到”了接近兩年的WI-1000XM2,也一口氣改掉了初代各種被人詬病的小Bug,成為目前獨一無二的“最佳頸掛降噪”選擇。
相比起想必大家已經看了不少有關於二代“降噪狗圈”的新聞評測,小小值就以曬圖與對比為主,讓大家了解一下索尼這兩年多時間的變化吧:
▼包裝依舊是索式簡約風格,乾淨大氣環保。
▼Hi-Res Wireless認證,依舊支持LDAC與DSEE HX優化,但由於QN1芯片的關係,不再有aptX傳輸協議。但鑑於目前最新的安卓陣營手機都已經標配ldac傳輸協議,這也不算是什麼短板。
▼開盒之後依舊是貼心的索式提示,以及更加簡潔的內核。
▼拆開來一張全家福吧,身為1000X系列的產品,相對更豪華的配件也是理所應當。
▼足量多種尺寸的哥倫比亞套與三重舒適海綿套,使用後者能夠在兼顧舒適度的同時提升隔音效果。
▼此次耳機的音頻輸入改為了更為通用的3.5mm接口,再也不用和充電口公用一個接口了。
▼做工精緻的TYPE-C充電線材。
▼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套子,大小尺寸都標註了。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耳道尺寸的套子,才能獲得最好的降噪效果。
▼體積大幅減小、保護性大幅增強的硬殼耳機包,以及內部的單元本體。
▼與初代WI-1000X的收納體積對比,投影面積小了一倍以上。
▼WI-1000XM2耳機本體也比前代小巧許多,卻保持了一樣的續航與音質水準。
▼縮小的還有單元體積,全新的設計風格也開始向第三代1000X系列靠攏,全新設計的6mm動圈單元帶來了更好的佩戴與更具透明感的音色。
▼來看幾張特寫吧。
▼單獨的線控模塊、後出線設計與放置在線控上的麥克風都讓它更加好用。
▼跟上了新時代步伐的TYPE-C充電接口。
▼直接插上3.5mm耳機線,WI-1000XM2就可以化身有線耳機,不受續航制約。
▼氣壓優化檢測、環境智能降噪檢測等核心功能自然沒有丟失,而新加入的360 reality則可以更進一步的優化聲音表現。
▼就降噪水準來說,WI-1000XM2主要還是增強了對於中低頻噪音的降噪深度,與更加智能高效的QN1芯片帶來的算法提升,對於主動降噪效果的提升算得上是錦上添花。
▼與新發的“降噪豆二代”相比較,頸掛式的WI-1000XM2無疑在佩戴舒適度、續航時間、音質與降噪效果上都要更加優秀一些,柔軟的矽膠頸掛不僅便於收納,也更加舒適貼膚,全天候佩戴也不會捂汗,更排除掉了斷掉的風險。
▼在聲音風格上,不同於初代WI-1000X的濃郁流行風味,二代的聲音要更加清爽通透一些,但也同樣保留了索尼近年來可以稱得上是“香醇”的溫暖聲底。雖說整體聲音素質提升並不大,卻能夠適應更多聲音風格。
▼無論是聲音風格還是造型風格,Wi-1000XM2都更像“二代降噪豆”一些,可以看得出來是同一個設計ID之下的產物。
▼不想听了,隨手一團扔進包裡or塞進口袋也是很好的選擇。這只在使用體驗上全面進化了的“狗圈”,你愛了沒?大家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記得點讚喔,歡迎留言討論耳機產品。
發表第一條評論